
HASHKFK
BETHASH官方网站
中国抗击疫情取得的巨大成就展现在世界面前。今年两会开幕之前,“胜利”和“成功”已是众多报道中国这场盛会的高频词。路透社早在2月下旬就刊文指出,两会的如期召开,昭示着中国已从疫情泥潭中“成功抽身”,社会经济渐归常态。《南华早报》网站也在2月底报道说,在准备庆祝中国建党100周年之际,中国领导人希望利用两会这一重要年度政治会议,传递“有关实力和胜利的信息”,“中国成功遏制国内的新冠肺炎疫情并使经济保持在正轨上,与苦苦挣扎以控制疫情的西方国家和华盛顿的国会山遇袭事件形成了鲜明对比”。
随着两会进程的推进和政府工作报告的发布,外国记者们对中国抗疫成果的报道和分析视角也随之深入,多家媒体在关注两会进程时再次提到了中国的制度优势。伊朗共和国通讯社报道说,中国成功的防疫举措有效遏制了疫情蔓延,成为世界上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这显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中国的执政能力和中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美国《》分析指出,中国领导人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式上的“一连串行动”反映出,中国领导人确信,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苦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及其经济和政治影响之际,“当前的势头对中国是有利的”。报道称,“在疫情暴发后,中国实施了严格的管控措施,几乎消灭了境内的疫情。这一成功使得中国经济相对较快地反弹,也增强了中国的信念——在美国的民主制度摇摇欲坠之际,中国的制度更行之有效。”
对于多方关注的中国疫苗,很多也第一时间关注到王毅外长在记者会上再次提到的“中国坚定秉持疫苗公共产品的‘第一属性’”的表述。“从拉美到非洲,很多发展中国家都将希望寄托于中国新冠疫苗。”《华尔街日报》在报道中说,“中国政府鼓励并支持企业向愿意购买中国疫苗的国家出口疫苗,同时向不富裕的国家援助疫苗。”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说,中国承诺将新冠肺炎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在推动全球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报道还援引专家评论称,中国疫苗“在全球舞台发挥着关键作用”。路透社在报道中提到了中国计划向“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提供1000万剂疫苗。
随着疫苗接种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是否需要择机推出“疫苗护照”实现安全的跨境人员流动,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提上讨论议程。德国广播媒体“德国之声”报道说,在中国,尤其是在中国两会上,“疫苗护照”议题受到格外关注。新加坡《海峡时报》及时关注到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朱征夫关于用“新冠检测+疫苗护照”取代入境旅客14天强制隔离期的建议,并在报道中援引朱征夫的相关发言提到,“他正在建议相关部门为接种过疫苗的人士办理‘疫苗护照’,让这些人可以前往低风险国家”。
在各国仍在对“疫苗护照”讨论或观望之际,王毅外长在两会记者会上宣布推出中国版“国际旅行健康证明”,短时间内引发了多家外媒扎堆报道。除了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日本共同社等主流媒体之外,美国《旅游周刊》、英国《商旅》杂志和巴基斯坦媒体《地理新闻网》等多家境外旅游类垂直媒体,均针对有关内容发表长文进行了重点介绍、解读和积极评论。法新社报道说,中国推出了一项针对国内旅客的健康证明计划,在所谓“疫苗护照”计划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美国《旅游周刊》提到,中国版“国际旅行健康证明”被认为是世界上已知的第一本“疫苗护照”。
观察人士梳理发现,在中国两会期间围绕新冠肺炎疫情及相关防控举措展开了积极报道,报道内容呈现出的基本面相对积极乐观。王毅外长在两会记者会最后曾表示,“希望外国媒体记者将焦距对准中国时,既不要用‘美颜相机’,也不要用‘灰黑滤镜’。只要真实、客观、公正,你们的报道就会丰富精彩,就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同处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中,惟有停止污蔑他国、秉持和平合作和开放包容的积极姿态,才能真正有效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透过两会之窗,这是中国希望传递给世界的“正能量”,也是世界从中国放眼未来的全新开局感受到的希望和信心。(记者 马子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