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ASHKFK
BETHASH官方网站(访问: hash.cyou 领取999USDT)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的缘起可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初学术思想的大转型之际。30年来,中国知识界经历了开放和自由的全球化时代,也经历了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冲击与挑战,然而一代代学人直面时代,始终怀抱智识的热忱和理智的清明,推动具有高度文化自觉性和学术主体性的现代中国学术的发展。不仅如此,“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亦是目前国内唯一坚持长期出版的人文社科类学术丛书,更堪为中国出版界与外方合作的成功范例,不仅在国内学术界和关心学术的大众读者中得到肯定,也曾两次得到哈佛大学的嘉奖。
今年已经83岁的三联书店前总经理、总编辑董秀玉,是上世纪90年代三联书店的掌舵人和“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的奠基者。她曾回顾说,“跟哈佛燕京学社的合作很偶然,有很多人的帮助和推动。当时韩南博士(时任哈佛燕京学社社长)有这样的心愿:帮助中国的年轻学者,推动他们的学术进步。80年代思想激荡,我们潮水一样地引进了西方很多思想著作,三联图书百分之七八十都是翻译著作。90年代大家希望在原创著作方面有一个进步。时代的需求和我们的愿望正好碰撞在一起,一拍即合。”
“感谢并拜托”,是三联书店总经理宋志军在致辞时的关键词。“今天的聚会既是一个总结,又是一个新的开始。当下学术出版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学者们有了更多选择,作为出版方,三联书店将把维护好、出版好这套丛书作为未来最重要的核心工作之一。为此,我们特地重拟了征稿启事,诚挚地向海内外优秀的中青年才俊征集书稿,同时拜托在座的诸位作者和我们丛书的所有作者,作为我们的推荐编委,把最好的作品推荐给我们,大家一起合力共建我们的丛书库,共建我们的人文学术共同体。”
中国出版集团的董事长、党组书记黄志坚在致辞时表示,在互联网时代我们仍然需要有深度的知识和有温度的文化。“三联的出版选题一直有结构、有纵深,更有着始终保持既定的目标长期坚持的定力,与时代同频共振。这套‘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的30年,是当代中国学术30年的缩影,实际上也贯穿着、丰富了三联的出版风格……中国出版集团会继续关心、关注、支持、扶持三联的发展,让我们的名社、大社在更好的服务知识界、学术界,为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两个重要任务,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做出新的出版贡献。”
随后展开的研讨环节,围绕“当代中国学术三十年:理路、贡献与问题”这一重大议题,由北京大学元培学院院长李猛主持,按哲学社会科学、文史学科分为上下半场,探讨多个与当代学术发展和生长密切相关的学术议题,如研究范式的变迁、各自领域思考前沿方向、专业化及其超越、重建知识共同体、学术出版的意义和功能,等等。研讨会上,丛书的作者们不仅一起探讨了丛书与当代中国学术三十年的相伴共生,还纷纷谈及他们与这套书的缘分、自己作品出版时的趣事。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丁耘作为丛书编委回忆道,同上世纪80年代相比,90年代的中国出版界思想淡出、学术强化。“怎样平衡思想和学术的紧张关系,‘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确立了一个典范。王国维先生曾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学术。’如果把我们对哲学研究的演化放在从40后到90后的每一代学人身上,这几代人在问题意识上有着高度的一贯性,体现出古今中西的文化意识。这套丛书对于前沿问题的反馈有着充分的敏感性,同时几代作者在对当代问题的研究和阐发上又非常地沉着、彻底,既是对学术上思想传统根源的回应,同时也是对中西各个传统的总体判断和抉择。”
1991年出生的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宫志翀,他的专著《人为天生:康有为三世说研究》,今年10月才作为“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的最新成果出版问世。他在发言中表示目前面临中国哲学研究范式的综合问题,“我把它概括为‘温故而知新’。我想强调经典的解释学被重视与中国哲学理论的新创造,看起来是两个努力方向,但二者必须相互支撑,不即不离。没有哲学抱负的经典解释研究是无意义的重复,而没有经典支撑的哲学创造也只能代表某个哲学家的个人思考。”
“首先,现在我们的学术评价体系和期刊评价体系并不有利于人文研究的发展。例如期刊评价中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简称IF)的评价被广泛采用,这就比较适用于社会科学成果的展现,一份经济学刊物的影响因子可能是一份历史学刊物影响因子的十倍以上。这就造成不少高校的学报已经明确地表示,人文类文章应该越少越好,这样才有利于影响因子的提升。同时,当下学术成果的传播方式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人们更加关注流量和热点,而人文学科所注重的个体性方式,对人类社会问题的长线观察,特别是对许多永恒问题的思考往往并不是一时流行之热点,在当前环境下就会显得更加寂寞。”
“我们其实应该积极守护人文研究的传统,尤其是尊重文史、哲学、艺术中所蕴含的情感体悟和深邃思辨,要重视历史所蕴含的诗心。钱锺书先生有句话,‘最寡陋的中国人会爱听外国音乐,最土气的外国人会收藏中国绘画和塑像。’也许是他们鉴别力不到家,可得到的快乐却是真的。人文学者的诗心不应被磨灭,从事社科研究的学者也应该有诗心,有对文学、哲学的热爱。深入理解人文的意义,这对于当下我们应对人工智能等科技发展的重大挑战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整个人文学科里,史学相对比较容易找到跟社会科学的对话点,但像文学、艺术、哲学,如何在未来探索和社会科学更加良性的互动?进而跨越人文和社科现而今已经越来越显著的鸿沟?当前社会的种种趋向,不能不引起我们深长的忧思和强烈的焦虑。”刘宁最后总结道,“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能够不管时代的风气如何变化,始终关注人文,并且身体力行地探索人文和社科的良性互动,我想这也是它对中国学术近几十年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甚至是引领学术发展的重要原因。”